简介:原名郑隆谨,字伯奇。陕西长安人。1910年参加同盟会和辛亥革命。1917年赴日本先后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、京都第三高等学校、帝国大学。1920年在《少年中国》1卷9期发表第一首诗作《别后》。次年加入创造社。1926年毕业回国,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,黄埔军校政治教官。大革命失败后,到上海从事文艺工作。1928年创作了独慕剧《抗争》,任上海艺术大学教授、艺术剧社社长。后参加左联,先后编辑《创造月刊》、《北斗》、《文艺生活》、《电影画报》、《新小说》等期刊,编《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》,发表过话剧、短篇小说、电影剧本和影评。抗战爆发后,到西安编辑《救亡周刊》。隔年到重庆,任职于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。1943年冬回西安任陕西师范专科学校教授。1945年为《秦风日报、工商日报联合版》主编剧刊《每周文艺》。1946年出版《参差集》。解放后,历任西北大学教授、西北文联副主席、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,并写作评论和回忆录。其中回忆创造社的文章有重要的史料价值,后结集为《忆创造社及其他》。著作书目:《抗争》(话剧、短篇小说合集)1928,创造社《轨道》(戏曲集)1930,启智《宽城子大将》(中篇小说)1932,良友《打火机》(短篇小说集)1939,良友《两栖集》(文艺理论集)1937,良友《墙头小说集》(短篇小说集)1937,千秋《哈尔滨的暗影》(话剧)1941,上杂《参差集》(散文、译文合集)1945,大陆图书杂志出版公司《忆创造社及其他》(回忆录)1982,香港三联